欢迎光临临夏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清代红崖寺喇嘛度牒收藏记

发布日期:2015-05-06 17:30    作者:封华

    临夏州档案馆现保存着清乾隆二年十二月由掌管全国宗教事务的机构――理藩院颁发给积石山县居集镇红崖寺的喇嘛度牒,共计50件。这批档案距今已有270年的历史 ,是研究清王朝宗教制度以及在临夏境内实施情况的第一手材料,弥足珍贵

    度牒,是我国封建时代僧尼经审查合格得度后,政府发的证明。朝廷依据所发度牒数量管理天下僧尼。僧尼有了度牒,身份明确,受人尊重,能享受免除地税、徭役等特权度牒大小一致,均高104厘米,宽63厘米 ;格式统一。内容自右至左,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汉文与满文、满文与蒙文之间朝上部分各有一处盖有红印 ,难以辨认,似为理藩院印鉴。

    兹录度牒之一内容如下:

    理藩院为给发度牒事照得。大清律开载:若喇嘛、班第等未给执照,私为班第者,将本人入官;若家主知情,将家主交部治罪,其寺庙大喇嘛、格隆、格素尔、班第等无执照,私为班第及民人子弟一家之内 不及三丁或十六岁以上私为班第者,俱按律治罪。扎萨克大喇嘛、扎萨克喇嘛、大喇嘛知情不举者,一并治罪。凡喇嘛、班第等务须敬守清规,恪遵定制而行;如违按律治罪。为此,给发度牒须至度牒者。

    乔藏卜,年柒拾壹岁,中身,方面无鬚,住居红崖寺,系河州厅人 

右度牒给  乔藏卜  准此

                                                            乾隆贰年拾贰月

  

    度牒上面均粘有河州官府印贴,每件至少有1张印贴。印贴的大小一般宽为12厘米左右,高为13~23厘米。最早形成时间是乾隆五年,最迟形成时间是咸丰四年,印贴上盖有州衙的印鉴,文曰“河州之印”,印鉴印色鲜红,字迹清晰可辨。据传当时在河州得到度牒很不容易,首先要呈报主管寺院,由主管寺院转呈州衙,由州衙再报理藩院,核准后才能领得。持牒喇嘛去世后可由其弟子继承度牒,但要由主管寺院向州衙呈报持牒喇嘛去世时间、继承者姓名、籍贯、年龄、相貌特征等,经州衙核准后,在呈文上加盖州衙印鉴,贴在原度牒上才属有效。如果每件度牒上粘有2张印贴,则说明有3名喇嘛持过此牒;如果只有1张印贴,则说明有2名喇嘛持过此牒。列举印贴内容如下:

     

    印贴:乔藏卜,年捌拾陆岁,于乾隆叁拾玖年叁月贰拾壹日病故,原领度牒,即于是日遵例传授生徒  乔坚久别 顶补焚修,现年贰拾柒岁,中身,圆面,系河州人,住居红崖寺。

   

    要说这些度牒的来历,还要追忆到上世纪80年代。1988年秋天,时任临夏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的庐世谟同志在积石山县工作期间,曾在居集红崖寺看到过这批喇嘛度牒。作为一名文史爱好者,他主动找到州档案馆馆长范振国同志,介绍喇嘛度牒及其保管状况,并表示愿意帮助州档案馆将这些档案收集进馆。这让范振国这位老档案工作者十分感动和高兴。在庐世谟同志的帮助下,范振国带领州档案馆的同志三上红崖寺进行收集。一次,他们乘坐的吉普车在积雪未消的山路上行使,因车打滑冲到路基下,幸运的是一侧的车轮恰好被路基下的土坎挡住,下面就是几十米的深沟, 如果没有那道土坎后果会不堪设想。最后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才将车拖了上来,但这丝毫没有动摇范馆长收集这批档案的决心,他先后找到了积石山县政协委员马全和(回族)、红崖寺主持乔昔尖措(藏族)和度牒保管人乔根登进行座谈协商,并邀请寺方人员三次来州档案馆参观档案的保管设施。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寺方答应把该寺全部度牒捐赠给国家,由州档案馆永久保存。198919,在红崖寺举行了隆重的捐赠大会。除了交接档案的双方外,积石山县分管档案工作的县委副书记董守信、副县长马为良、居集镇党委书记李生智及周边群众1000多人参加了捐赠仪式。会上,马为良、李生智高度赞扬了寺方捐赠档案,为国存史的善举 。寺方负责人也说明了捐档诚意,范振国馆长借此机会宣传了《档案法》。随后交接双方在《协议书 》(《协议书》对度牒的保管利用等情况有详细规定)上签字盖章,交接度牒。至此,这批珍贵档案便顺利保存到了州档案馆。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临夏州档案局(馆)
承办单位:临夏州档案局(馆)
地址:临夏市红园路13号(731100)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9004235号-2